行业研究

    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 页 > 行业研究 >

      所有空间都可能成为旅游空间

      著名研究型建筑师、文献编辑与学者型策展人姜珺在中国(爱琴海)文化旅游思想论坛上的发言实录(节选)

      我如果不是一个旅游家也算是行者,国内城市我去了三百多个,到今年为止,全球去了60多个国家,就是喜欢旅游,所以有些旅游方面的看法,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。

      我的第一个论点,基本上所有的空间都有可能成为旅游空间,其实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,但我想举一些例子,看这个论点背后有哪些问题,有哪些潜在的方向。比如说生产空间,我们举个国内的例子,上次朱大可老师去过江西的景德镇,当地的旅游产业开发模式,把活的正在生产的工坊,把它改造成旅游景点,观众可以现场参观生产流程。景德镇的做法,跟历史遗产和工业遗产保护的意义不大一样的,里面的工匠手艺还是活的,叫做生产性的空间。

      生活空间这方面,我举个例子,像广州的一个项目,这个项目可能知道的人不多,这个项目的特点是把目前门禁社区“门”的概念,把它扩大成公共空间,把门变成博物馆,延伸到社区里面,延伸到楼里面变成一个博物馆,叫做每个时代每个人的美术馆,这变成一个文化旅游空间,它的概念把门里门外的界面扩大化了,不是一刀切,一个铁门把两地隔开。

      消费空间这一块,我举纽约的一个项目,是普拉达的一个专卖店,它本身不是单纯的商店了,它是基于消费的多元空间。设计师设计这个项目之前在哈佛大学研究一个课题,研究购物,他大的结论就是过去购物,所有人进到购物空间以后,所有的背景,不管你是学者还是商人还是谁,进入这个空间以后变成消费者,而他这个项目让你进到购物空间以后,然后购物空间把你回归和还原成政客、商人或者学者,还原成你的兴趣,不仅仅是消费者。这个也给我们一个启示,国内很多地方现在把所有人都变单一的游客,其他都被抹煞了。

      大芬村,它是一个生产假油画的地方,就是山寨油画,生产一些非常著名的当代艺术家的油画,后来转成各种水彩,各种画种和工艺品,原来是城中村,变成街道以后做改造,当地建造师朋友有选择性的把一些危房去掉,形成公共空间,在公共空间里构建一些门槛高的艺术机构,这个项目通过世博会的推动变成很好的文化产业项目,现在大家可以去看一看,它是深圳城市化历史上一个非常典型的时期,它慢慢变的自我净化了,也变的非常有趣的现象。

      我们刚才说的这些案例里面隐藏的问题,任何空间都能够成为旅游空间,是不是成为旅游空间以后就万事大吉了?这是一个大的问题,旅游产业有一个致命的问题,或者当下有一个致命的问题,它具有排它性,政治和商业排斥其他的一些要素,包括自然、社会、文化,我曾经参与的项目,这个项目是香港九龙文化区的规划,这个项目里面,当时我们给出一个策略,这个策略是建筑师的一个策略,在反垄断的目标当中,实际上是针对现在旅游产业这样一种单一化,多元单一化,或者是针对有特色的这样一些个体,被完全单一化,把他还原成游客,我们的策略是通过把这个尺度进行分析,或者绘制,也就是把这个尺度多元化,但是尺度多元化的过程,我们又取鉴了这样一些概念。威尼斯双年展当中提出一个概念叫家国天下,家是一个小空间,我们首先得有房子,中国家是有好几个房子有院子,相对于这个房子而言,院子是公共空间,这个有别于其他西方人概念。公共空间是有层次的,而我们的政府和开发商往往认为一个单一的空间就万事大吉,一次性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,再一个是团队的概念。

      西安因为在关中平,在中国几个大的地理台阶的过渡地带的地方,大家来西安,也会去华山,终南山,或者到成都平原等等,将旅游变成多融入地,目的不是很明确,旅游就变成一种漫游,我们今天谈旅游,认为旅游就是直接目的非常明确去目的地,旅游其实是慢无目的的。

      我们特别强调,旅游内容这样一个丰富化,如何给我们漫游者一种知识上的回馈。我们目前的这个旅游业最大的问题,是通过学院式的教育,来把文化扁平化,旅游知识的扁平化,把它标签化,把它谷歌化,知识是辩证的,相生相克的,所以这个谷歌化的扁平知识,使得旅游业它作为一个文化产业是非常扁平的。但是一种可能性的解决方向,我提一下,以前我们讲财富要藏富于民,另外一方面,一个可行的方向,非营利性的,非政府的这种机构和社团的扶持,我为什么会定义在两组文化村,是因为这个村子有60—70个文化社团,是慢慢孵化出来的,开发商给它定做出来的。另外就是事件,威尼斯双年展、上海世博会等,这些事件是一个方面。另外人物,大理的杨丽萍,她住在那,我本人也喜欢到处住,我在国内安了四个家,住一个月左右,深入理解当地的生活,这个生活变成一种所谓的活的,过去周庄的开发为什么变的失败?因为它内容变死了,商业的周庄公司,后来上海开发的时候注意到这一点,要保留一定比例的原住民。

      我就讲到这里,非常仓促,抛砖引玉。

      朱大可点评

      讲的很精彩,刚才提出几个关键词,一个是旅游的空间的可能性,生活空间,消费空间,以及另类空间等,看旅游在空间上拓展的这种空间,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路,是一个很好的启示。另外,空间无论是层次还是结构,他提到重组。第三是旅游空间灵活度问题,从旅游向漫游改变,漫游是文化研究里面一个很重要的,当年巴黎有很多城市的散漫的漫游,他们在大街小巷里漫游,完全没有目的,最后构成不仅仅是这个城市本身的观察者,也变成这个城市的景观。从旅游景点里一个心灵的提升,这个是我觉得旅游产品的一个最高的境界,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提供顿悟的空间和契机。最后他提出来空间灵魂的问题,也就是内容,包括景观,知识,人物,事件等,这些都是构成它内容的一些要素,把这些要素提炼和编织好了,我们的旅游产品就能够贡献它的内容。

      中国(爱琴海)文化思想论坛嘉宾简介

      姜珺:研究型建筑师、文献编辑与学者型策展人,曾担任《城市中国》(Urban China)杂志创刊主编,莫斯科Strelka建筑设计与媒体学院课题导师,牛津大学ESRC中心访问学者,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。长期以各种方式从事城市研究和实验创作,考察城市动态对设计现象的驱动关系,潜在秩序的显见结构以及自动生成的设计机制,行程覆盖国内200多个城市和全球近50个国家。

      作品曾参加大声展(2005/2007)、广东三年展(2005)、深圳双年展(2005/2007/2011)、鹿特丹中国当代大展(2006)、卡塞尔文献展(2007)等展览;2005年“大声展”空间设计总监,2008年担任“街道是我们……大家的!”国际巡展中国区总策展人, 2009 -2010年策划《城市中国》在美国纽约、洛杉矶和芝加哥的三家博物馆(New Museum / Hammer / MCA)巡展,成为中国首家在境外巡回个展的杂志;2014年担任第14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总策展人。论文发表于Volume, AD, Al Manakh等书刊,出版书籍包括《城市中国进行时》(2009,Timezone 8),《特区一村》(2010,文汇)等。